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市区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9 18:45:06  浏览:848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市区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


市政府关于印发《南通市市区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实施办法》的通知

通政发〔2004〕10号



崇川区、港闸区人民政府,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现将《南通市市区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四年一月十九日


南通市市区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实施办法
(送审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护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江苏省土地管理条例》、《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点办法》等规定,结合本市市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征为国有后,依法给予被征地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理补偿,并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的行为。
  本办法所称的被征地农民,是指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被征为国有后,从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中产生的需要安置的人员。
  第三条 本市市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除外)的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适用本办法。
  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以及铁路、公路、水运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征地的补偿标准和安置办法,国务院、省政府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本办法施行前人均农用地面积低于0.1亩的村民小组,经依法批准撤销后,原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按规定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崇川、港闸区依照本办法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区政府统一负责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组织实施,以及历史遗留被征地农民生活问题的解决。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具体负责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发放,并建立相应的台帐;区财政部门具体负责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管理和拨付。
  市国土部门具体负责征地补偿和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收取和划转;市财政部门负责应由市负担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落实,监督保障资金的运行;公安、劳动、民政、监察、审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相关工作。
  第五条 建立市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由公安部门实行动态管理。数据库成员由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名单,逐级报乡镇(街办)和区政府审核确定。统计时点为2003年10月15日。
  (一)下列人员可计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
  1.户口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承担相应义务的常住人员;
  2.入学、入伍前符合第1项规定条件的在校大中专学生、现役义务兵(不含现役军官和志愿兵);
  3.入狱、劳教前符合第1项规定条件的服刑、劳教人员;
  4.父母一方符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条件、本人户口在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16周岁以下人员。
  (二)下列人员不计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数据库:
  1.历次征用土地已进行安置的人员及撤组改居人员;
  2.户口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国家机关或事业单位在编工作人员;
  3.户口虽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属经有关部门批准离退休、退职并领取离退休金或养老保险金的人员(含因子女顶替,本人户口回乡的离退休、退职人员);
  4.因其他原因将户口迁入本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寄住人员、暂住人员。
  第六条 建立市区农用地面积数据库,由国土部门实行动态管理。农用地面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如实填报,经乡镇(街办)和区政府逐级审核汇总后,报统计部门审定。国土部门全面完成市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后,农用地面积以更新的调查数据为准。
  第二章 征地补偿
  第七条 依法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必须按照规定足额补偿。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第八条 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分别按照下列标准确定:
  (一)土地补偿费
  1.征用农用地的,按市区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标准为每亩2000元,不分粮棉田和蔬菜田,下同)的10倍计算(含精养鱼塘开挖费);
  2.征用未利用地的,按市区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4倍计算;
  3.征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的,按市区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8倍计算。
  (二)安置补助费
  1.征用农用地的安置补助费,按照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数计算,标准为每人17000元。
  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数,按照被征用的农用地数量除以征地前被征地单位人均占有农用地的数量计算,即:需要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人数=被征用的农用地数量÷征地前被征地单位人均占有农用地的数量。
  2.征用未利用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建设用地的,不支付安置补助费。
  (三)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
  青苗及地上附着物的补偿按《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通市市区土地征用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标准的通知》(通政办发[2003]186号)执行。
  第九条 市区耕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标准由市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物价水平等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并予以公布。
  第十条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后,国土部门应当将70%的土地补偿费、全部的安置补助费足额划入区财政部门在银行设立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专户,将30%的土地补偿费支付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青苗补偿费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支付给青苗及地上附着物所有者。区政府必须协助做好征地补偿工作。
  第十一条 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应当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全额支付。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按本办法第十条规定足额到位后,国土部门应当在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在地公告,并向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出交地通知,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按通知明确的期限交付土地,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或拒绝。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不能交付土地的,区政府不得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用地单位应当在征用土地方案报省前,将所有征地费用缴至国土部门。
  第十二条 土地补偿费支付给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部分,纳入公积金管理,必须用于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产和公益性事业,以及解决历史遗留被征地农民的生活问题,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章 基本生活保障
  第十三条 区政府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纳入财政专户管理,专项用于被征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
  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及其增值部分以及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员领取的养老金、生活补助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征税、费。
  第十四条 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来源包括:
  (一)全部的安置补助费和70%的土地补偿费。
  (二)征用土地时,按征用土地面积每亩15000元的标准,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3个月内,分别从市、区土地收益中划入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专用帐户,以建立基本生活保障风险资金,补充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不足。具体办法为:
  1.属商业、旅游、娱乐和经营性房地产等经营性项目用地的,土地出让金收益归谁,谁负担;
  2.属工业项目用地的,按项目税收统计级次负担;
  3.属公益性项目用地的,按市、区项目分别由市、区负担。
  (三)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利息及其增值收入。
  (四)其他可用于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资金。取消原《市政府关于征用土地补偿安置的试行意见》(通政发[2000]53号)规定的撤组预备费、乡(镇)村基础设施配套费,合并为征地补偿安置调节资金,由国土部门按征用土地面积每亩15000元的标准向用地单位收取。被征地单位不得再向用地单位收取其他任何费用。
  第十五条 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专户由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帐户组成。
  安置补助费和70%的土地补偿费进入个人帐户。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的人员死亡的,其个人帐户的本息余额一次性结清给其合法继承人。
  第十六条 区财政部门按照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用款计划,定期将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划入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在银行设立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支出户,确保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及时、足额发放。
  第十七条 以征用土地方案批准年度(截止当年12月31日)为界限,将被征地农民划分为以下四个年龄段:
  (一)第一年龄段为16周岁以下;
  (二)第二年龄段为男性16周岁以上50周岁以下,女性16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
  (三)第三年龄段为男性50周岁以上60周岁以下,女性45周岁以上55周岁以下;
  (四)第四年龄段(养老年龄)为男性60周岁以上,女性55周岁以上。
  前款所称"以上"均包含本数。
  第十八条 国土部门根据公安部门提供的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人数及各年龄段人员比例,确定征地需安置的各年龄段被征地农民人数,被征地农民的名单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半数以上成员同意提出,经乡镇(街办)审核后,由区政府确定,被征用土地的原承包经营者享有优先权。名单确定后,区政府应当在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公示,并报公安部门核减。名单不能及时确定的,不影响土地的交付。
  被征地农民四个年龄段人员的比例,应当与征地前被征地单位各该年龄段人员的比例相当。被征地农民不再享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十九条 第一年龄段人员不纳入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到达就业年龄后,按照城镇新成长劳动力进行管理。
  按第一年龄段人数提取的安置补助费全部进入社会统筹帐户。该年龄段人员,从统筹帐户中一次性领取6000元生活补助。
  第二十条 实行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农民根据不同年龄段,实行不同的保障标准:
  (一)第二年龄段人员,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交付土地的当月起,按月领取就业培训生活补助费,期限2年;到达养老年龄时,按月领取养老金。
  (二)第三年龄段人员,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交付土地的当月起,至到达养老年龄时止,按月领取生活补助费;到达养老年龄时,按月领取养老金。
  (三)第四年龄段人员,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交付土地的当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
  第二年龄段就业培训生活补助费标准为每月140元;第三年龄段生活补助费标准为每月120元;养老金标准为每月170元。生活补助费和养老金标准每3年调整一次。
  第二十一条 被征地农民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按规定纳入城市低保。
  第二十二条 实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农民的生活补助费和养老金首先从其个人帐户中支付,个人帐户不足以支付的,从社会统筹帐户中支付。
  第二十三条 实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农民,可以自愿一次性领取个人帐户资金。
  一次性领取个人帐户资金的,应由本人向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申请并签订协议。被征地农民一次性领取个人帐户资金后,即终止基本生活保障关系,不再享有生活补助费或养老金。
  第二十四条 鼓励被征地农民多渠道就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征地时男40周岁以上、女35周岁以上的第二年龄段人员,就业后一次性领取个人帐户资金余额、终止基本生活保障关系的,可从统筹帐户中给予2000元的奖励。
  第二十五条 实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被征地农民,到达养老年龄,已享受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或法定退休待遇的,不再享受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社会统筹待遇,但可以一次性领取个人帐户资金余额。
  第二十六条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为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创造条件,并将被征地农民就业前的技能培训纳入下岗职工就业培训体系,所需培训补助资金从社会统筹帐户中列支。
  第二十七条 纳入社会统筹帐户的资金,专项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支取或挪作他用。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2004年1月1日后批准的征地项目,按本办法执行。2004年1月1日前已批准征地,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未支付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印发“关于对煤炭行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计算机等级证书培训制度的意见”的通知

煤炭部


印发“关于对煤炭行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计算机等级证书培训制度的意见”的通知

1996年6月3日,煤炭部

各煤管局、省煤炭工业厅(公司)、直管矿务局、直属企事业单位:
现将“对煤炭行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计算机等级证书培训制度的意见”印发给你们,并就“具体实施办法通知如下:
1.从今年九月份开始,初级培训工作可以起动;中、高级培训拟于97年3月份起动。初级培训教材(含教学计划和考核大纲)的订购工作,请与河北煤管局科教处联系;中、高级培训教材,正在编写过程中,订购地点和办法,另文通知。
2.各决定办班的院校接文以后,即可着手筹备办班事宜(包括机房准备、教材购置、教师训练、组织生源等),并将学校计算机设备和计算机专业教师情况按附表(一)要求,报部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备案。要求作为培训基地的有关企业的计算机培训中心,应向部人才交流培训中心报送办班申报表,经批准后,才能招生办班。
3.各企事业单位要做好适培人员的送培计划,落实好每期培训计划,保证培训任务的完成。
4.各级证书由部统一印制,加盖煤炭工业部成人教育证书专用章后方能生效。各校购买证书时,要交验学员名单、考试成绩。格式见附表(二)。
5.各办班基地应及时将办班通知报部人才交流培训中心职工教育处,并同时寄送该班结业试题。部将从各校报送的试题中,编选统一试题,返还到各个培训基地。试题一经确定,任何培训基地都无权擅自变动。

关于对煤炭行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计算机等级培训制度的意见
为了适应煤炭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煤炭行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经研究,决定从一九九六年开始对上述人员实行计算机等级培训制度。为了保证制度的实施,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在岗人员的初级证书培训之后,再用三至五年时间完成相关人员的计算机中、高级培训。具体事项安排如下:
一、组织领导
计算机等级证书培训考核工作由部人事司、科教司共同负责,部人才交流培训中心,部通讯信息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各级组织、干部(人事)部门要将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干部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认真抓好组织落实工作。
二、培训对象
1、政府机关(含派出机构)年龄在50岁以下处级及其以下干部;
2、煤炭直属企事业单位年龄在50岁以下的各级各类管理人员;
3、政府机关(含派出机构)及直属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等级标准及培训内容
1、初级培训班,主要掌握:(1)DOS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及常用DOS命令,了解中文Windows操作系统;(2)汉字系统及常用中文字表处理系统;(3)汉字输入方法;(4)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及操作;(5)计算机的病毒防治及其安全使用常识。培训时间80学时,其中上机时数不得低于总时数的2/3,重点培养操作能力。
2、中级培训班,在掌握初级培训内容的基础上要求:(1)掌握微机操作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及系统的优化与配置;(2)掌握数据的存储维护知识;(3)能熟练使用中文Windows操作系统,了解网络知识;(4)会用FoxPro编制一般应用程序;(6)了解中文Word6.0及EXCEL的功能及一般用法。培训时间90学时,其中上机时数不得低于总学时的1/2,重点培养应用能力。
3、高级培训班,要求掌握:(1)多媒体技术的开发与使用;(2)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操作系统;(3)新一代数据库系统;(4)程序设计方法。(5)CIMS技术。培训时间200学时。
4、具备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者,可免于培训,直接参加等级考试,合格者发给相应等级证书。各培训基地每年可为免培者举行两次考试,第一次定在每年4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二;第二次考试定在每年10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二。每次考试试题均由题库供给。
四、培训教材
针对目前市场上计算机培训教材多而且杂的实际状况,经有关专家研究,决定结合煤炭行业实际编写计算机等级培训教材。为了做好教材的编写和发行工作,拟成立由有关行政领导部门、企业管理部门和专家组成编审委员会,下设初、中、高三个编写小组,分别负责上、中、下三册培训教材的编写任务。上册(初级)教材委托河北煤管局科教处负责编写;中册(中级)教材由阜新矿业学院、山西矿业学院负责编写;下册(高级)教材由中国矿业大学和部通讯信息中心负责编写。各册教材附有该册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五、培训基地与考核
根据目前煤炭院校计算机设备状况及担负成人教育任务饱和程度,确定培训基地。
1、凡设有计算机专业的煤炭高等院校(含成人高校)、普通煤炭中等专业学校都具有初级证培训资格,学校可根据就近、方便学员的原则,按部统一的教材、教学计划和大纲组织培训。
2、中国矿业大学、阜新矿业学院、山东矿业学院、淮南矿业学院、山西矿业学院、西安矿业学院、黑龙江矿业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高等院校和北京、成都、郑州、山西、长春等管理干部学院暂定为计算机中级证书培训基地;中国矿业大学、阜新矿业学院、山东矿业学院、山西矿业学院为计算机高级培训基地。煤炭部信息中心可以担负初、中、高级培训任务。各基地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认真组织培训。
设有计算机培训中心的煤炭大中型企业的办学条件报经部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同意后,也可以作为初级培训基地进行初级培训。
3、部统一编制计算机等级考试试题库。各培训基地的考核试题,统一由题库供给。
4、机关及其派出机构有关人员也可以按人办函(1996)22号文“关于举办国家公务员微机应用与办公自动化电视讲座的函”中规定的办法参加学习与考试,考试合格者,发给由人事部考核培训司盖章的培训证书。
六、证书颁发及有关政策
1、计算机等级证书培训属于认证性培训,其初、中、高三级证书全部由部统一印制,由部确认的培训单位验发。
2、为促进煤炭行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根据国家技术职务评定的有关精神,并参照有关省、市对国家机关公务员的要求,今后逐步将计算机等级证书制度与岗位要求、技术职务评定挂钩。从1998年起煤炭部政府机关(含派出机构)招聘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计算机初级合格证书;企事业单位相关人员评定非计算机专业中、高级技术职务时,应具有计算机初级(含初级)以上合格证书。2000年以后,评定高级职称要具备计算机中级合格证。在计算机岗位上的相关人员应具备计算机高级合格证。
3、为保证培训质量,要求培训学校必须按学校计算机实际备有量招收学员,要保证做到人手一机。
4、部人才交流培训中心负责对计算机等级培训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负责证书管理工作,各培训基地购买证书时要交验执行教学计划的情况。

煤炭行业计算机培训基地备案表
院校名称: (一)
----------------------------------------------------------------------------------------------------------------
| 计算机 | 专 兼 职 教 师 情 况 |
| 设备 |----------------------------------------------------------------------------------------|
| 情况 | 姓 名 | 职 称 | 何年月毕业于何学校何专业 | 工 作 单 位 |
|------------------|--------------|--------------|----------------------------|--------------------------|
| 计算机 | | | | |
| 总数: |--------------|--------------|----------------------------|--------------------------|
| | | | | |
| |--------------|--------------|----------------------------|--------------------------|
|------------------| | | | |
| | 286 |--------------|--------------|----------------------------|--------------------------|
| | | | | | |
| | |--------------|--------------|----------------------------|--------------------------|
| 其 | 台 | | | | |
| |----------|--------------|--------------|----------------------------|--------------------------|
| | 386 | | | | |
| | |--------------|--------------|----------------------------|--------------------------|
| | | | | | |
| | 台 |--------------|--------------|----------------------------|--------------------------|
| 中 |----------| | | | |
| |486及 |--------------|--------------|----------------------------|--------------------------|
| | 以上 | | | | |
| | |--------------|--------------|----------------------------|--------------------------|
| | | | | | |
| | |--------------|--------------|----------------------------|--------------------------|
| | 台 | | | | |
----------------------------------------------------------------------------------------------------------------

煤炭行业计算机等级证书培训学员登记表
(二)
--------------------------------------------------------------------------------------------
| | 性 | 年 | 职 | 职 | 学 习 形 式 |
| 姓名 | | | | |------------------------------------------|
| | 别 | 龄 | 务 | 称 | 自 学 | 脱产培训 | 电视教学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 试 成 绩 |
------------------------------|
理 论 | 实 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煤炭行业计算机培训基地审核备案表
单位名称: (三)
----------------------------------------------------------------------------------------------------------------
| 计算机 | 专 兼 职 教 师 情 况 |
| 设备 |----------------------------------------------------------------------------------------|
| 情况 | 姓 名 | 职 称 | 何年月毕业于何学校何专业 | 工 作 单 位 |
|------------------|--------------|--------------|----------------------------|--------------------------|
| 计算机 | | | | |
| 总数: |--------------|--------------|----------------------------|--------------------------|
|------------------| | | | |
| | 286 |--------------|--------------|----------------------------|--------------------------|
| | | | | | |
| | |--------------|--------------|----------------------------|--------------------------|
| 其 | 台 | | | | |
| | | | | | |
| | 386 | | | | |
| | |--------------|--------------|----------------------------|--------------------------|
| | | | | | |
| | 台 |--------------|--------------|----------------------------|--------------------------|
| 中 |----------| | | | |
| |486及 |--------------|--------------|----------------------------|--------------------------|
| | 以上 | | | | |
| | |--------------|--------------|----------------------------|--------------------------|
| | | | | | |
| | |--------------|--------------|----------------------------|--------------------------|
| | 台 | | | | |
|------------------------------------------------------------------------------------------------------------|
| 煤炭部人才交流培训中心审核意见: |
| |
| |
----------------------------------------------------------------------------------------------------------------


关于进一步推进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发展的意见

中国气象局


关于进一步推进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发展的意见
(气发[2004]179)



各省(区、市)气象局,计划单列市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与业务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手机短信作为新兴的通讯手段,已成为人们相互交流、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近几年来,各地气象部门抓住手机短信业务蓬勃发展的机遇,积极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和气象服务的新需求,利用先进通讯手段拓展气象服务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为了加强对手机短信气象服务的管理,进一步推动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快速、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意见,请各地气象部门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一、进一步提高对手机短信气象服务重要性的认识。手机短信气象服务直接面向社会和广大公众,是公共气象服务和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也是气象部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和实施拓展领域战略的重要途径。各级气象部门应进一步提高对手机短信气象服务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公共服务意识,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利用手机短信及时、准确、快捷地为公众提供气象信息和向社会发布气象灾害警报,使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和效益。

  二、明确目标,加快手机短信气象服务的发展。各地气象部门在推动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发展的过程中,要按照依法管理、扩大开放、规模发展、加强研发、确保质量的要求,坚持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内容以气象部门的短信平台为发送渠道,确保信息发送的准确和安全,以及客户服务响应的及时、到位,其他气象服务要积极利用和吸纳社会资源,实现服务形式多样化、服务内容个性化和服务获取简便化。力争用2-3年的时间,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气象局所建平台实现本地手机用户15%以上定制气象短信服务,培育和形成一定规模的点播用户群,创建一个全国气象部门共有的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品牌,并在开拓气象彩信、气象语音短信、WAP等形式新颖多样、技术先进的气象信息服务上有新的进展。

  三、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促进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发展。各级气象部门要以促进发展为宗旨,以实现共赢为目标,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广泛地与各种媒体(包括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者)展开合作,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和竞合氛围,共同培育和开拓手机短信增值气象服务市场。要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合作、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利共赢,使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发展成为气象信息产业新的增长点。

  四、依法规范社会的气象信息播发行为。要坚持对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根据《气象法》、《气象预报发布与刊播管理办法》(中国气象局6号令)以及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的有关规定,对社会上非法传播气象信息的行为严格进行执法,促使媒体(包括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者)合法、规范、有序地开展气象信息传播活动。在依法规范气象信息播发行为的同时,各地还应正确处理好气象主管机构的执法活动与气象信息服务单位的市场活动的关系。

  五、加强气象部门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管理。各级气象部门要按照《向媒体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规定》(气办发[2003]39号)的要求,建立和完善部门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机制,并逐步形成气象信息服务的自律公约或规则。同时,为了确保全国气象部门气象信息服务内容的一致性和权威性,满足各地气象部门获取异地气象信息的需求,中国气象局将建立“气象信息服务产品数据库”,各地也可根据实际,积极探索区域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机制。要通过自觉规范提供气象信息服务的行为和秩序,履行好应尽责任和义务,不断提高气象信息服务水平,维护部门良好形象,发挥气象信息资源的最大效益。

  六、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创建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品牌。按照信息资源优化和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各级气象部门间要逐步建立起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和调动各级气象部门的优势和积极性。加快完善国家级和省级的“两级平台”建设,省级平台主要面向本省手机用户开展服务,国家级平台主要提供跨省异地点播服务以及新的手机业务开发,并为各地提供信息共享和技术支持服务。在平台建设和服务中,要把上级单位的资源、技术优势和下级单位的信息、服务优势结合起来,上下一致,兼顾好各方面利益,通过联席会、行业自律等形式形成共同发展的格局,并从统一业务名称、统一业务代码、统一业务内容等方面入手,积极打造有鲜明气象特色的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品牌,实现以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带动手机短信气象服务的长远、持续发展,也为扩大短信平台服务内容和开拓服务项目打下良好基础。

  七、加强技术开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各地在对手机短信气象服务的发展上要具有超前意识,要在服务形式上密切跟踪移动通讯技术和业务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发形式新颖、多样的服务产品,提高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同时,要在服务内容上力求做到个性化与人性化,增强趣味性和娱乐性,不断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和对用户的吸引力。各级气象服务单位应加强对手机短信用户群体的研究,开发出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手机短信气象服务产品,以满足不同用户群的多样化需求。

  八、加强服务队伍建设和服务系统建设,不断改进服务质量。各地气象部门要加强对手机短信气象服务队伍的建设,加强对营销、宣传、开发、采编和客服等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同时,应高度认识到手机短信服务的巨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建立和完善严格、规范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通过及时更新、升级系统硬件设备,确保气象信息及时播发和信息安全,杜绝错发、漏发和滞发的现象。要通过人才投入和系统软、硬件建设,确保手机短信气象服务达到技术先进、产品丰富、服务完善的目标,保障手机短信气象服务达到及时、准确、规范和高效的质量。

  九、高度重视和加强客户服务工作。各地气象部门要按照平台建设集约化、客户服务属地化的原则,大力做好手机短信气象服务的客户服务工作。市、县级气象服务单位应按照职责分工做好客户推广和宣传,特别是要负责做好本地用户的客户服务工作,要按照便民、利民的要求,建立和完善分级、分区的客户服务机制,及时处理好客户投诉,并做好用户走访和信息反馈工作,逐步培育手机短信气象服务品牌,维护气象部门的良好形象。
各地气象部门在贯彻实施以上意见中存在的问题,请及时反馈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